员工离职的原因从大类上分,只有2点原因最真实:个人原因和公司原因。而因为钱离职,只是公司原因中的一个原因。根据三茅人力资源网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由于个人原因离职的占比为24.5%,公司原因离职的占比为75.5%。其中,因为薪酬原因离职的占比为12.7%。
似乎在职场中,我们总是感觉钱是员工离职的首要因素和关键因素,实际上,只是因为钱这个东西太过于敏感,我们比较关注而已,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员工离职,个人原因和公司原因中也有很多种细小的原因,针对于不同的员工,由于他们的职业诉求不同,离职原因也是各不相同。
作为企业,需要从个人原因和公司原因这两大类出发,进行员工离职的详细分析,然后针对实际情况,要思考和制定出企业留人的方法与策略。
个人原因之下的离职原因,主要是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感知度,有的人会因为工作辛苦而离职,有的人会因为不喜欢本职工作而离职,也有人会因为个人发展需要而离职。
1.工作辛苦而离职
(1)勤奋度欠缺
如果有意的去深挖员工的成长史,你会发现,有些员工几乎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成长的,从小没有受过什么苦,甚至娇生惯养。在这种成长环境之下,极易造成个人的勤奋度欠缺。
勤奋度欠缺的员工,吃苦耐劳性就比较差一些,在进入社会以后,只想着去做一些比较轻松的工作。但是,没有哪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当他们及其有限的耐劳度达到自身的极限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离职。
比如,一个娇生惯养的人,在勤奋度欠缺的情况下,即使让他去做前台的工作,也会因为琐碎的工作而觉得辛苦,选择放弃。
(2)无法忍受加班
在各行各业日益竞争激烈的当下,企业为了快速的占领市场,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会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增加工作的时间,即加班。
有些员工,由于自身勤奋度欠缺,无法忍受加班,不想将自己的业余时间放在工作上,也会选择辞职。
当然,有些员工无法忍受加班,也不是因为自身勤奋度欠缺,而是因为个人身体原因或企业不支付加班费的情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会选择辞职。
(3)觉得心累
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工作给人带来的不仅有身体上的累,而且也会伴随着心累。
尤其是一些职场白领,身处办公室,如果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调节身心,很容易出现身心俱惫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会产生工作很辛苦,很累的潜意识思维,然后在某一个负面因素的刺激之下,他就会断然的选择辞职。
2.职业探期与倦怠期
(1)初出茅庐者,进行职业探索
很多刚走出校园,初出茅庐者,因为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和工作阅历,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前途是一片的渺茫,一般会有2-3年的职业摸索期。
针对于这一部分职场新人,他们在职业的探索期,很大程度上都是先试探,再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其稳定性会非常的差,少则实习期还未满就离职,多则一年就离职。
(2)职场老江湖,产生职业倦怠期
很多职场老江湖前期的职业规划都很完美,发展也很顺利,但是随着职位的升迁,工作的责任也会随之增大,大的责任会产生大的压力,在工作的重压之下便会产生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一种源自心里的疲乏。此时,"职业倦怠症"就产生了。
一旦产生职业倦怠症,没有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去进行有效的调节,找不回工作的热情,继续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离职就是必然的了。
3.个人发展
在个人离职原因中,因为个人发展而离职的占到了个人原因离职的50%,作为企业,要想留住组织内的成员,必须要为员工打通晋升之路,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1)职业发展遭遇瓶颈
员工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总是在不断的突破,开创和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如果一个员工一进入企业就到头,或者干了几年后再有上升的空间。此时,职业发展就会遭遇瓶颈。
职业瓶颈期是个体在职业生涯中无法改变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个停滞时期。这个时期或长或短,取决于从业人员个人的变化以及组织的变化等因素。
如果组织无法解决员工的职业发展瓶颈,员工个人必然会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改变,而这种改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离职跳槽。
(2)寻求或出现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场人的选择可谓是呈现出了多样性,在组织内如果得不到新的发展机遇,就会将目标光聚焦到组织外部,组织外部所能提供的就是跳槽,创业,还有极少情况下的接手家族产业。
A.跳槽
对于职场人来说,跳槽是最常见,最容易实现,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种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的方式。
如果员工在目前的组织中无法依靠个人能力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会产生"树挪死,人挪活"的想法,为了实现职业诉求,会通过离职跳槽来满足自己的职业诉求。
B.创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很多职场人士,在企业工作多年,一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二是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为了获取更高的发展诉求,便会产生自主创业的想法。
自主创业虽然在离职率中占比不是很大,但是有些职场人离职后,创业的项目与前公司会有一定的关联性,他们一旦创业成功,会导致前公司的一部分员工,甚至是80%的员工流入自己的公司。
因此,一个员工离职创业,看似不是主流的离职因素,有可能会导致企业更多的员工离职。
【小结】:
个人原因之下的离职原因,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在不符合个人职业意愿或诉求的情况下,离职现象就会应运而生。
公司原因所导致的离职原因是占比最大的,作为公司,一定要认真的分析一下,作为应对员工离职的依据。
在公司所导致的离职原因中,我主要从管理机制,领导原因,同事原因这3个维度进行分析。
1.公司管理机制
(1)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所创造的具有该组织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组织文化对员工的稳定性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俗话说的好:"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一般情况下,企业文化都是正向的,但有些正向的企业文化有些过头,就会使员工心生厌恶感,甚至最终逃离。
比如,有些企业学习华为,没有真正的领会狼性文化的内涵,以及适应性,就过度的宣传狼性文化,并且对员工提出一些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天不是打鸡血式的口号,就是过度的加班,导致员工身心俱惫,不得不离职。
(2)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的法律,它是为了便于管理者行使职权,达成工作结果的。在某些企业,行政制度不仅不合法,也不合情合理。
在倡导人性化管理的当今职场,随着新生代就业大军的出现,员工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还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最基本的底层逻辑,员工的离职只不过是弃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而去。
(3)绩效考核制度
职场中,大多数员工对组织的绩效考核是持有反对情绪的,但是,从人性的根本出发,若企业不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就无法保证员工能够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
但是,在现实的职场绩效考核中,绩效考核的制度要么死搬硬套别人的,不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要么,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控制员工。
说句实话,员工是无法控制的,若要想通过控制员工来实现工作目标的达成,只能是事倍功半,员工就犹如捏在手里的沙子,捏得越紧,流失的就越快。
2.领导原因
职场中,由于领导原因所导致的员工离职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由领导的品行,领导风格,以及管理方式所决定。
(1)领导品行
领导的品行,就是领导在日常的工作中表现在员工面前的个人品德和行为,一个品行良好的领导,会聚焦更多的员工,而一个品行低劣的领导,会使身边的员工一个个的远去。
品行良好的领导,会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获得身边员工的信任与支持,使得员工愿意长期的追随,而那些品行低劣的领导,会使自己的声望在员工当中一落千丈,一个没有影响力的领导,是没有人愿意追随的。
(2)领导风格
领导风格虽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也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员工的离职。领导风格所导致的离职原因有2种情形:
A.招聘失败
由于在招聘面试的时候,负责招聘的人没有对用人部门的负责人领导风格做诊断或做出正确的诊断,进而导致招聘到的人与用人部门负责人领导风格不对应,最终导致员工无法适应上司的领导风格而离职。
B.领导风格转换失败
虽然领导风格所造成的员工离职与招聘有关,但也不能完全的靠招聘去寻找符合用人部门负责人领导风格的员工,上司也应该要针对不同的员工,对自己的领导风格作出适时的调整,以适应领导不同性格的员工。否则,也会造成员工的离职。
(3)管理方式
每一个领导在组织的运行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方式,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求领导者必须要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比如,有些管理对象,需要领导"用鞭子抽着"才能够顺利的达成任务目标,而有些管理对象则需要领导的"甜言蜜语"才能够顺利的达成任务目标。
3.同事原因
同事原因所导致的离职,与工作的氛围,沟通协作,职场排挤这3个方面有关系:
(1)工作氛围不和谐
尤其是新招的员工,如果发现自己新加入的组织氛围不是很友好,就会在试用期还未结束而离开。
尤其在一些与个人业绩强烈挂钩的组织中,组织成员为了取得个人业绩的达成,都会各自为战,或者拉帮结派,新人加入进来以后,会倍感孤独压抑,便会很快离去。
(2)沟通协作不顺畅
沟通协作不顺畅的组织,最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在这种组织当中,组织成员的稳定性也是极其差的,很多员工要么被动的离职,要么会因为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而离职。
沟通协作不顺畅的组织,由于组织成员相互之间的推诿,扯皮,内耗也是相当的大的,不仅无法及时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而且也会导致组织成员没有成就感。这种情况下,员工离职就是必然的了。
(3)遭遇职场江湖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职场中,不仅集中了各方人士,而且大家相互之间都是有利益的牵扯的,职场的各种斗争也就会随机产生。
在职场的斗争中,有些人阶段性的胜出,有些人就会失败。胜出的继续留下来工作,失败的就有可能会被迫离开或者自行离开。
【小结】:
从公司原因来剖析员工的具体离职原因,不难发现,基本上是由"机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企业要想留住人,就必须要从这两方面来着手解决。
在以上的内容中,从个人原因和公司原因这两大方面来对员工的具体离职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接下来,根据这些离职原因,针对企业如何有效留人,从"机制留人","人治留人","环境留人"这3方面出发进行分析和论述。
1.机制留人
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企业机制留人的三板斧,即薪酬,发展,激励这3大机制留人。
(1)薪酬机制留人
企业的薪酬福利机制,需要建立在竞争,公平,激励三原则之上,否则既不能有效的留住内部人才,也不能吸引外部人才。
A.竞争性
竞争主要指的是薪酬福利机制必须以薪酬市场为基础,制定出的薪酬机制能够在整个薪酬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这样,既可以保证内部的优秀人才不会轻易流失,也能够吸引外部人才的加入。
B. 公平性和激励性
公平性和激励性主要是建立在内部的基础之上的,薪酬机制在内部一定要体现其公平性和激励性,否则,将会使员工失去信心和斗志,最终导致员工流失。
(2)发展机制留人
从员工的角度评判一个企业的好坏,可以从它是否能够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和成长的空间来看待。
A.晋升留人
要想更好的留住内部的核心人才,就必须要为员工建立良好的晋升机制。对于业务好,善管理的员工,可以将其晋升为领导岗;对于业务好,不善于管理的员工,可以让其成为内部的业务专家,在待遇和等级上与管理岗同等对待。
B.成长留人
员工到一家企业,除过钱和身份地位外,还需要一定的学习成长。企业要想留住核心人才,就必须要为员工创造学习的条件和学习的环境,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一旦员工能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就能够增强与企业的粘合度。
(3)激励机制留人
企业在薪酬机制留人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激励机制,表现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就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A. 物质激励
企业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除过正常的薪酬福利待遇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实物性的奖励,专门用来奖励表现优异者。
比如,以效率为基础,可以为那些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资金和奖品的奖励。
B. 精神激励
人是感性动物,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夸赞,这种精神方面的激励有时比物质激励更为有效,能够极大的刺激员工更好的完成工作。
比如,以前最老的就是"劳动模范奖",发个奖章,目前,很多企业会采取颁发"荣誉证书"或"技术等级证"的方式来激励员工。
2.人治留人
完全实现自运转的企业还只是停留在人们的想象和书面上,企业的管理,毕竟还是由人参与来完成的,要想留住员工,人治的方式必不可少。
(1)感情关怀留人
薪酬和福利留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一种留人的"保健因素",一旦保健期失效,想要留住员工就困难了!
为了能与员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作为企业的领导,就需要与员工建立起情感交流,这属于留人的"激励因素"。
通过上级与员工之间建立起的感情纽带,极大的增加员工的幸福感、满意度、责任感,进而增加员工的稳定性。
(2)领导魅力留人
领导魅力是指领导者所具有的能对跟随者产生巨大、超凡影响(如接受、支持、追随、忠诚等)的个人吸引力。
实际上,领导魅力就是一种领导者对下属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影响力,领导者要想通过自身的魅力来留人,需要做到以下3点:
A.必须要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术计划。
B.要有为大众所接受的核心价值观。
C.要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和坚定的信念。
(3)管理方式留人
在组织的运行过程中,作为上司,绝对不能够对所有的员工管理施行一视同仁的政策,即用同一种管理方式来管理所有的部属。
俗话说:"百人有百性。"每一个员工,不仅性格不尽相同,而且都有不同的思维意识和做事方式,针对不同的员工,上司一定要施行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够遵循"对症下药"这个千古不变的定律,从而留下不同性格的员工。
3.环境留人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是极其的重要的。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都会考虑目标企业的环境,这个环境主要包括办公环境和组织环境。
(1)办公环境留人
办公环境主要从安全设施,硬件设施,装修的舒适度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
如果一个员工长期的处在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硬件设施不完善,并且墙面和地面破破烂烂的办公环境之中,请问他还会长期的干下去吗?
(2)组织环境留人
组织环境主要指的是工作的氛围营造,需要公司从管理机制,领导机制,同事之间的关系出发来进行组织环境的打造。
如果员工能够在一个管理机制合理,领导关怀,同事和谐的氛围中工作,必定会激发其无尽的动力,使其稳定的工作下去。
【小结】:
企业只要做好管理机制,人治,环境等3方面的建设,必定能够增加在职员工与组织的粘合度,使其产生想长期在企业发展下去的想法。
【结束语】:
员工辞职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钱那么简单,钱给到位了,并不一定能够留得住员工。作为企业,需要从员工个人原因和公司原因两方面出发进行系统化的考虑。在满足员工个人需求的情况下,还需要从企业的各方面进行优化,以便能够使员工产生长期留下来干的愿望。
转载自网络 不用于商业宣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删。